读好书 讲真话--2017年图书馆读书征文(一等奖)

  • 发布时间:2018-01-30 10:41:16
  • |
  • 作者:邓芳
  • |
  • 阅读次数:4636次

读好书  讲真话


单位图书室管理员三番五次征求大家的意见,让推荐一些书目充实到图书室中。目前的图书室书目分类配置上还不够科学合理,学术类的哲学、历史、国学、政治、传记占了绝大部分,技术类管理类书籍杂间,中华国粹、外邦经典、当代作家文集不多,无名小卒之作、影视剧之类倒不少,虽看起来大而全,但真正可借之书少而又少,到图书室光临的员工实在不多。

倒不是说这些书都不能读,而是这些书有没有让人借回家沉下心来安静阅读的欲望?读了这些书,能获得什么样的裨益?要知道,限于时间、文化底蕴、求知欲望、兴趣爱好的各种不同,我们很多员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会再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那些生僻、深奥难懂的,与自己工作生活没有太大关联或让人提不起兴趣的书籍,那么我们应该准备什么样的书来供大家选择呢?

先分析一下目前国人普遍的精神状态,如果仅用一个词来描述,我认为“浮躁”是最适合不过了。很早之前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浮躁》就已经说出了这个时代的症候。这种普遍浮躁的心态至今仍然非常突出的表现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反映在缺乏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上。现实生活中,在物质至上的思潮冲击下,有多少个地方还能安放一张书桌?还有多少人能安心坐在冷板凳上孜孜不倦的思考和探索精神文化的内涵和真理?又有多少人在乎心灵的宁静与安详?人们将更多的钱财、更大的权利、更宽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作为心中至高无上的追求,热衷于使用的是“资源”、“成本”、“投入”、“回扣”、“收益”、“交易”、“价位”等等这类与资本运营相关的话语,关心的是投入的规模和产出的效益。如今,我们还能找得到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柯德这样的人物吗?他之所以挺着长茅向全世界挑战,为的是实现自己的人文理想,也即恢复骑士时代的生活方式。尽管这种生活方式已经OUT了,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同样的,也再难找到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这样的人物,当她以爱玛的身份生活在修道院中时,始终保持着她对爱情生活的一种理想化的憧憬,而现在很多青年女性因现实生活所迫,不得不把“产权房加汽车和高收入”作为理想婚姻的最高境界,以“高富帅”作为择偶标准,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尾笑,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精神上的可悲?

再看一看目前充斥影视、网络、图书市场的文化产物有哪些?满目可见的是以政治斗争、玩弄权谋来说事的历史泡沫,例如历史上强权雄霸的皇帝如何驾驭大臣,精明睿智的大臣如何得到君主的赏识,居心叵测的大臣之间如何相互倾轧,与君王同打江山的重臣又如何运筹帷幄、功成身退,等等,总之,为了达到目的,完全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把“厚黑学”、“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都用到政治斗争的实践中去。其实,红火一时的央视“百家讲坛”虽不乏持真知灼见的学者,但仍有不少讲者注意的和宣讲的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投机巧权术,恰恰很多听众对此全盘接受且赞叹不已,从市场上有一阵卖得十分火爆的《百家讲坛》系列丛书可见一斑。

还有就是到处充满了窥探隐私的热情。那些接连不断红火热播的穿越剧,无一不是皇帝宠妃、王候重臣、公子哥儿的纠缠不清的私生活。那些历史剧、穿越小说,津津乐道于后宫、后院中;甚至胡编乱造,以此附和相当一部分读者“窥探隐私”的“猎奇”心态。更有一些涉及“性和暴力的配料”穿插在历史剧和历史小说中的情节中,无不迎合读者或观众的某些趣味,以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提高票房价值。而真正的,对国家国人生存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的历史实事,因为牵扯到一些复杂的人事关系,而被人们以普遍的厌倦情绪推到边缘化,被小心翼翼的对待,如履薄冰,避之不及。反之,在市场的负面因素引导下,票房价值高于一切,成了检验一切的标准,于是迎合大众的历史泡沫便大受青睐,横扫天下。这样的文化氛围,你让国人如何去选择?

置身于这种平庸而又媚俗的氛围,我们决不应该心甘情愿的成为这种拙劣氛围的奴仆,而应该以冷静的、清醒的、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它,审视它,超越它,如此方能让真正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占据重要的精神文化市场。窃以为,建立一种纯净而高尚的精神疆界,读好书,好好读书,无疑是最好的途径。我将这个途径归纳为:爱读书是前提,欣赏美是目标,会挑书是过程,读好书是必然。

如果你要问怎么读好书的话,我认为从字义上去理解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怎么读“好书”。这一个问题当然是如何选择好书的问题。首先要取决于你自己的爱好。什么是好书?个人认为,好的书是那种能够将我们带到那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你的思考能力乃至言谈举止。其实很多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每类书里也都有它的精华,你阅读多了自己爱好的书自然能够感觉出什么是好书,值得一读再读;至于非爱好类的好书,也必须要让自己读一些,这些书就是素日所说的名著、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的四大名著自不必说,尤其是《红楼梦》,众人皆知,这是一本盖世奇书,它吸纳了中国古代文学各种形式:诗、词、歌、赋,调动了中华文化方方面面:建筑、园林、绘画、美食,用来写人物,讲故事……不是仅读一遍就能读懂读透的,只有自己反复通过琢磨、分享、体验、学习、感悟的这一过程,才知道其中的妙处。

还有,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如果听从“大家”的指点,我们可以避免浪费时间走很多读书的弯路。毛主席曾说:“中国小说写社会历史的只有三部,即《红楼梦》、《聊斋志异》、《金瓶梅》,称得上经典。这三部作品深刻的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及各种社会矛盾,塑造了不朽的人物形象,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中国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一定要读几部经典,哪怕是一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真知灼见,厚积薄发。有时想几天想不明白的学问,他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让人茅塞顿开!但读他的中国哲学史,没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素养是根本就读不懂也读不了的,如我等还达不到真正能读懂读通的高度。鲁迅的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视角,他说的是文学,可分明说的又是历史,而这历史别人仿佛视而不见,他却注意到了。还有胡适的《我的母亲》,拉家常似的娓娓道来,以为他在说母亲的故事,读到后来才知道他谈的是哲学。这些都是“大家”,他们因何成为“大家”?最重要的是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真知灼见,而不是炒别人的旧饭剩饭。

还有,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等等也是必读之物,这些名著反映的是典型的经过提炼的人生世界,通过创造各种逼真的情境——让读者可以融入其中的情境,让读者身临其境地获得各种人生体验,促进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得到对世界对人生的领悟。通读几部这样的不朽之作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这些书会被公认为经典的传世作品。世界文学名著是值得反复阅读,反复回味的。各个人生阶段都可以读,当然少年时代是未必能读出在到达一定年龄,有过一定阅历时所能读出的和领悟到的味道、感觉、体验、体味、感悟和思考。

阅读名著也是一个从中获得力量、获得智慧的过程。很多读书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由于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把握能力的限制,很难持续的进行阅读,很容易遭遇阅读的瓶颈而失去进一步阅读的兴趣。碰到这个时期,我的解决办法是,先把书放一放,在放的过程中,在脑子里回放前期所读章节,理清小说千丝万缕的线路,等将之前的阅读理解消化完毕,再在想阅读的时候重新拿起,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沉淀和理解,产生了积淀,之前因阅读上遇到困难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得到了缓解,兴趣来了,思路顺畅了,再阅读下去就容易了。长此以往坚持下来,在文化层面、思维层面、心理层面就有了一些变化和增长,耐性也有了进步。

另一个就是怎么“读好”书的问题。尽量多看书是很重要的,不过,这书最好是你感兴趣的,是自己愿意看的,而不要抱着太明显的目的性去读它。林语堂先生说:“就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庭坚 ‘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话最妙。”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个人读书的目的最重要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如果一味的想要改进心智的话,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殆尽了。比如你对自己说:“我今天非要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然后强迫自己用一个晚上时间去读《哈姆雷特》,读毕你肯定会像由一个噩梦醒转,晕晕沉沉,除了可以说你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强读过后,时间浪费了,却如水过鸭背,不如所云,毫无所得。在弄清是因为自己没有摆正目的的原因后,在有些类型的书我看不进去时,就不勉强自己了。

因此,对读书,你必须摆正目的,静下心来,慢慢的读,觉得对自己的思想有启悟的更要反复的读,同时能持之以恒的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更是事半功倍,读书最讲两个字:恒心。我觉得读书这种事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恒心,而且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另外,书看多了,知道的东西多了,表达也会逐渐精确。不管什么书,只要是你感兴趣的,都可以看,时日多了潜移默化,慢慢的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而且扩大了阅读面,无论对加强修养还是提高辨别事物能力都有好处。有的人一段时间看了什么书,这段时间说话的味都会跟书里的一样有明显的表现。于我来说,我每看一本书只要是知道了一条以前自己所不知道的内容和知识就没有白看,这个书,你也就“读好”了。  

那么读好书,又如何与讲真话扯到一起了呢?这也是由刚才所说那些没有营养价值的读物想到的。这些读物,严重的扭曲历史事实,将人们的思想向急功近利,谋权勾结,贪色纠结去引导,你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只会越来越辨不明是非,从而陷于一片混沌之中。什么是说真话?所谓“讲真话”也就是直截了当地说出真相,即让事情按本来面貌显现出来。正如巴金所说:“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乍看起来,说真话是很容易的,我们似乎可以轻易的就能做到这一点。然而生活经验往往会纠正我们这种浮浅的看法。凡是读过安徒生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的人都会发现,讲真话是多么困难啊!这个故事意味深长之处不在于那个小孩不顾人们对皇帝新装的一片赞美而直接道出了真相:“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而在于那些大臣和老百姓明明知道皇帝什么也没有穿,却因害怕自己被视为蠢人而说了假话,甚至连皇帝本人也是如此。这里发人深省的是:小孩子因为缺乏成熟的理性才说真话,而大人则因为理性成熟才说假话。多么可怕的颠倒,不讲真话竟然成了理性成熟的代言!

巴金是一个讲真话的身体力行者,他感慨:讲真话是不容易的,可是更难做到的是不讲假话。他在《卖真货》一文中这样写:“我听人讲话,常常看他的动作,揣摩他的心思,回忆他以前讲过的话,再把它们同他现在讲的连起来,我便得出了结论:假话多于真话。老实说,从人们的嘴里,从电台的播音,从报刊的报道,从到处的广告,还有,还有……我一直在怀疑究竟有多少真话!”上海的另一位文化人顾准也在他的《商城日记》中痛心疾首的写道:“公开说谎,已成风气。”

虽然巴金和顾准说的是过去的一个时代,然而在当今时代,讲真话就变得那么容易和轻松了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讲假话,办假事,阳奉阴违的幽灵仍然游荡在我们身边,仍在毒害着我们左摇右摆的头脑。

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如何把从小众到大众都塑造出一个良好的性格、品质、学识、修养,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评价一个人,常用“听其言,知其心,见其行”来判断,也既“外有大德之人,内必有大道。内有大道之人,外必显大德”。孔子说:“不知言,不知其人”,可见孔子也是十分推崇听言知人的。而“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大家唯有多读书,读好书,常以书为伴,久而久之,必会形成一个让人敢于说真话,愿意说真话的良好的人文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