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瑰宝。在当下日新月异、变幻莫测的快节奏时代,非遗文化的存在,如同历史的灯塔,照亮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近日,柳州市交通学校图书馆举办“非遗我来传”活动,聚焦学校“志善文化育人品牌建设,以传统非遗文化传承为主题,旨在厚植沃土、培养时代新人。
“非遗,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桂剧,我们不能遗忘,更不能让它消逝。”许慧媛是我校一名音乐教师,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此次”非遗我来传“活动,而她所要推广的非遗文化,正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广西地方传统戏剧——桂剧。
桂剧,以其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自成一派,积累了超过800出传统剧目,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出于多种原因,桂剧已陷入濒危境地,传统流失、人才断档、剧目和技艺失传、民间演出举步维艰,桂剧原有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正日渐淡化。“为了做好本次演出,我特意与学校团委老师以及12名学生组建了戏曲社团,一方面,书香校园建设是推广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推广非遗又是学校‘志善’文化的生动体现。一定要将青春活力注入非遗文化,来推广桂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许慧媛老师说道。此外,她在创排节目过程中还邀请了柳州市艺术剧院地方戏曲团副团长吴茜老师参与意见指导,为的就是倾力倾情散发桂剧之光、彰显桂剧之美。
《梨园春》演出现场
6月25日,《梨园春》如期在柳州市交通学校第二十三届文化艺术节颁奖晚会汇演,让传统文化引起青春共鸣、将非遗文化碰撞现代潮流,引发热烈反响。
“桂剧有很多值得宣传创新的地方,只有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桂剧、走近桂剧,才能为桂剧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让桂剧在新时代散发新的魅力。”本次节目将现代学生“对话”与桂剧角色“穿越”相结合,使观众近距离、沉浸式体验桂剧的独特魅力,先后表演《人面桃花》《拾玉镯》等经典片段,穿插普及了桂剧的诞生、历史源流,以及“生旦净丑”等行当和“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的基本概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全方位彰显了桂剧风采。
通俗的表演形式是本节目受到广泛好评的根源,“漂亮的姐姐”“仙仙的”等措辞表述迅速引起学生观众的强烈共鸣,“我是丑行”等诙谐幽默的语言动作,引发现场观众捧腹大笑。此外,节目结合多媒体大屏烘托场景氛围,以应景图片、文字和灯光变换全面彰显桂剧的魅力,深挖内涵,创新表达,科技赋能,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
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需要青年一代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用“台下十年功”的坚韧意志换取真正绽放绚丽光彩的“台上一分钟”。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坚守梦想的青春力量,才能为诸如桂剧的非遗文化,汇聚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事业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柳州市艺术剧院地方戏曲团副团长吴茜老师现场做客讲授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77号 | 联系电话:0772-2822404 桂公安网备案45020502000036号 桂ICP备05010859号-2 今日访问量:1134 总访问量:18201881 |
![]() 微信公众号 |
![]() 新浪微博 |
![]() 手机门户 |
![]() 抖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