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地方古籍 传龙城文脉
本期典籍展讲述广西“古文五大家”和清词“后十家”——王拯。 《重谒柳侯祠,诣罗池书院,留别同学诸子》 【清】王拯 寂寞罗池馆,春风别几年。 蕉花明晚日,榕叶暗秋烟。 文字高迁谪,山川富远偏。 从来荒僻处,今古此心传。 昔年荷衣拜,频年膏火焚。 功名惭壮岁,哀乐感斯文。 桑枯心徒恋,云山手重分。 几人尚游钓,徒倚对斜曛。 这两首诗为王拯自京师返柳,谒柳侯祠、访柳江书院所作。王拯论词主张“本之性情而可达政事”,基调多具悲郁伤感之色彩,这与他早年艰辛的生活有极大的关系。 “翰墨芸香——柳州典籍展”展出了一幅与之相关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进《〈媭碪课诵图〉序》。 王拯幼年父母双亡,他来到柳州与其姐生活、读书。中进士后请友人绘《媭碪课诵图》并作序,以纪念家姐对其抚育督读之恩,文辞感人至深,康有为赞其“书画题辞皆一时名士,备极妙选,可传于后”,被誉为中国近代亲情教育的名篇。
《〈媭碪课诵图〉序》原文 《媭碪课诵图》者,不材锡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锡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锡拯自始官日,蓄志南归,以迄于今,顚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锡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锡拯读其旁。夏夜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锡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为碪,一使拯坐而读。读日出,乃遣入塾。故锡拯幼时,每朝入塾所受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锡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锡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后出门,不复读姊氏侧,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 序文重心在中段,先描述“课诵”的环境,这原是记忆犹新的场景。他的笔下先写园,继写树,树阴二椽屋,而后将视点集中在“树根安二巨石”上,至此紧扣上“媭碪课诵”题旨。这是极具匠心深意的“二巨石”,一为捶衣之石,二为锤炼人才之石。 王 拯 (1815-1876) 清代文学家。原名锡振,字定甫,号少鹤。广西马平(今柳州)人,与同乡朱琦、龙启瑞齐名京师,官至通政使。 王拯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当时年方二十七岁,可谓早年得志,并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实得益于家姐的抚养督课。 在近代广西文学家中,王拯是很杰出的一位,他的诗词以情致深挚真切著称。道光咸丰年间,桐城派文风盛行,专讲雅洁而淡于情致,在此风气之下,王拯的诗词尤显得别具面貌。著有《龙壁山房文集》、《龙壁山房诗集》、《茂陵秋雨词》等。 《龙璧山房文集》清光绪 善化向氏刻本 《茂陵秋雨词》柳州图书馆影印再造版本
-THE END-
审核:董世良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77号 | 联系电话:0772-2822404 桂公安网备案45020502000036号 桂ICP备05010859号-2 今日访问量:9933 总访问量:16887689 |
![]() 微信公众号 |
![]() 新浪微博 |
![]() 手机门户 |
![]() 抖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