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览书|冬至·文化奇旅

  • 发布时间:2024-12-20 14:45:57
  • |
  • 作者:柳州市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641次

知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回归已一月有余,依旧热度不减。在这期间,她让漆器、蜀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也再一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

这些热度的背后,是人们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同,也印证了鲁迅所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热度与关注,更离不开细水长流的持守与静默中的耕耘。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像李子柒一样的文化奇人,他们深耕于各自领域,有着隐秘的乐趣与无数不为外人知晓的心得等待着向我们分享。


文物圈那些事儿


“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

——张伯驹


《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

豆瓣8.8分

出版时间2023.04

荣宏君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长按扫码 在线阅读

张伯驹

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文化奇人,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经他手收藏的中国顶级书画名迹见于《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7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这是一段无法复制的传奇收藏经历,也是艺术史上久传不衰的佳话。从风流倜傥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到艺术界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他经历动荡波折的一生,却未曾食其言易其志。

本书以张伯驹收藏的国宝级书画为脉络,讲述了这些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对文物的鉴赏中,我们亦领略张伯驹不惜代价、置生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的爱国热忱。


> 文物圈动态+


《五代遗珍》

2023.06  9.8分

上海图书馆特聘中国古代艺术史主讲人,详细解读古代名画里藏着的历史与文化密码。


《国宝沉浮录》

2019.01  8.7分

有“国眼”“人民鉴赏家”之称的博物馆学家杨仁恺,讲述清宫散佚国宝的沉浮故事,呈现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之美。


资深书友交流基地:

买书有门道,读书不嫌多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与看见泥土黑了想到可以下种,同是对于物候变迁的一种感觉,这里不好说雅俗之分,不过实者为实用所限,感触不广,华或虚者能引起一般的兴趣,所以仿佛更多诗意了。在这上面再加上地方的关系,更是复杂多趣,我们看某处的土俗,与故乡或同或异,都觉得有意味,异可资比较,同则别有亲近之感。

——《清嘉录》


《周作人作品集:夜读抄》

豆瓣8.4分

出版时间2024.05

周作人著  北方文艺出版社

<长按扫码 在线阅读

“瓦屋纸窗,灯檠茗碗,窗外有竹有棕榈”,擎着一册爱读的书,消磨半夜,多么惬意。

本书收录周作人四十七篇散文佳作。文中,作者摘抄原著,并于其中穿插自己的见解,以阅读为契机,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向外探寻,从而在知识的绵延与思想的碰撞中,探讨了更广泛的文化、社会及人生议题。


> 书圈动态+

“进大书店不如进小书铺,进小书铺不如逛书摊,逛书摊不如偶然遇上”。藏书家谢其章揭秘淘书门路,讲述藏书圈里不为外人所知的逸闻趣事。

《有书乃城》

谢其章著

华文出版社

► 2024.01

长按扫码阅读


《有书来仪》

谢其章著

华文出版社

► 2022.08

长按扫码阅读


《买书琐记上》

范用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23.09

长按扫码阅读


《买书琐记下》

范用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23.09

长按扫码阅读



永不过时的生活方式博主和Ta的Blog


没有人能够在看到之后才认识。你是跟我的生命一齐来的。“美的定义是引起惊讶与感到舒适”;后者是已经熟悉的,前者是将会熟悉的:希望的眼睛与回忆的眼睛有同样的光,因为它们本来是一个。回忆未来的风雨晴晦,你看,天上的云,多真实。

——《烧花集》


《汪曾祺人间别集:人间雅量》

豆瓣8.9分

出版时间2023.01

汪曾祺著  读者出版社


<长按扫码 在线阅读

本书精选汪曾祺近40篇罕见精品散文,特别收录入选“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的短篇代表作《受戒》。

在富有美感与古韵的文字中,作者的情致自然地浸润其中,人物与民风民俗于融合中闪现出可贵的人文精神,思想的维度在妥帖的节奏中延展开,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通透、诗意与和谐之美。


> 更多推荐+

《汪曾祺人间别集:人间草木》

汪曾祺著 读者出版社

► 2023.01

长按扫码阅读

《汪曾祺人间别集:人间烟火》

汪曾祺著 读者出版社

► 2023.01

长按扫码阅读

《鲤鱼拐弯儿》

冯杰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 2022.01

长按扫码阅读

逛了文化圈,识了一些人、一些事儿,真觉如汪曾祺先生所言,你得用一种超脱的、美的、诗意的态度去生活。

“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优雅。至于咏些什么,叹些什么,则全凭个人的学识修养与积淀。文化修炼到何种境界,便能咂摸出怎样的韵味来。



- END -


转载|超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