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手修复历史 让古籍逆转时光——柳州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剪影

  • 发布时间:2019-04-24 19:01:27
  • |
  • 作者:柳州市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2893次

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最重要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然而经历了岁月的洗淘,很多古籍都存在虫蛀、断裂、霉蚀等“健康”问题。有着“书医”之称的古籍修复师们用双手让古籍重获新生,将历史复原,让时光倒流。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深藏于图书馆里鲜为人知的古籍修复工作,在古籍修复师对故纸“望闻问切”的过程中,一窥古籍修复这一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体悟古人敬惜字纸的精神。


良工补天之手  古籍完成逆时之旅

柳州市图书馆五楼古籍部,古色古香的大门和排满《四库全书》的书架,古籍修复台置于其中。伴着窗外树上啁啾的鸟鸣,一支毛笔、一把镊子、一碗浆糊、一页泛黄破损的书纸,古籍修复师便开始了一天的修复工作。

用双手修复历史 让古籍逆转时光241.png


用双手修复历史 让古籍逆转时光340_副本.jpg

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正在进行修复的是柳州清代“粤西五大家”之一王拯的著述——《归方评点史记合笔》。该书为王拯编纂的一部研究《史记》古文笔法的理论著作,清同治五年(1866年)刻本。经过岁月流转,出现了书皮损坏、书口开裂、书线断裂、虫蛀等破损。修复人员采用补、溜、衬的手法,在最大限度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修复完成后,将对开展柳州先贤的学术研究,传承柳州地方文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双手修复历史 让古籍逆转时光366.png

柳州地方古籍《归方评点史记合笔》  

用双手修复历史 让古籍逆转时光584.png

经过修复的书页

    

修复古籍如同“医治”古书,“问诊”操持前,修复师需挑选好“手术”所需的大小工具,主要有笔刷、剪锥、容器、压板几大类,如夹持纸边的短柄镊子、裱糊书页的小排笔、润湿纸张的喷水壶、盛放浆糊的小碗、下捻订线的针锥等等。在“医治”的过程中还需遵守修旧如旧、最少干预、修复可逆和抢救为主四个原则。

整个修复过程需十几道工序,从点收整理古籍的种类、年代、册数和破损情况,到制定修复计划、拍照留存、拆页编码、调制浆糊、选配补纸、涂抹浆糊、修补书页、用镊子除去多余的补纸、敲打平整、压实、装订,每一个步骤和工序都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如浆糊为手工调制,需要浆性温和、稳定性好;修复材料需天然不含化学成分;补纸和破损边缘的搭口要保持在2毫米内。所有书页修补完成后,需再次喷水润湿,拿干燥的吸水纸盖上,用木板和石块压实。待书页全部干透,三五张一叠,折页锤平、配上护页,理齐打眼、穿纸捻钉,按古籍原来的方式装订成册后,一部饱经沧桑的古籍才算完成一段逆时之旅。


用双手修复历史 让古籍逆转时光1003.png

修复工具

用双手修复历史 让古籍逆转时光1086.png

古籍修复中


修书如入禅  手眼入定穿越千年

“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充此任者,乃不负托。”这是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对古籍修复者的要求。纯粹就技能而言,古籍修复技艺不难,也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手艺。但“良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必须具有灵敏的双手、高超的技术及一定的文化修养,需要性格沉稳、细心“坐得住”,更要耐得住寂寞,肯下苦工,方能慢慢掌握其中的精髓。古籍修复是繁杂精细的手活,放空一切杂念,手眼入定、沉浸于中,方能深刻领悟古人技艺传承中的“工匠精神”,也才能领会古籍修复完成后的成就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古籍修复师藏身于图书馆深处,仿若禅修一般,与旧书打交道,将一册册残损古籍修复还原。

用双手修复历史 让古籍逆转时光1155.png

用双手修复历史 让古籍逆转时光1601.png

破损古籍

用双手修复历史 让古籍逆转时光1782.png

修复后的古籍


薪传者紧缺  古籍修复任重道远

“文章者,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纸寿千年,使“文章”古籍传于后世的修书匠们,则是“盛事”的薪传者。柳州市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藏古籍5万余册,馆藏最早的为元代的古籍,距今约700年。据初步抽查,馆藏古籍破损率达60﹪。主要是四、五级破损(轻微破损),占破损古籍的76﹪;二、三级破损(部分破损)22﹪;少部分为严重破损。经测算,约有3万册古籍需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复。目前,柳州市图书馆古籍部只有工作人员三人,仅两人接受过古籍修复相关培训,且面临古籍普查、古籍整理与开发、古籍与传统文化推广等工作的压力,只能兼职进行修复工作,仍有大量殘损古籍待修补复原。薪传者稀缺,古籍修复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