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国图公开课讲坛视频精选(四):“畅游文化”篇

  • 发布时间:2022-02-25 11:11:11
  • |
  • 作者:柳州市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2694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老专家回信精神,充分发挥图书馆“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丰富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柳州市图书馆推出国图公开课讲坛视频栏目。将国家图书馆优质资源惠及广大市民读者,共品文化魅力!

此次为广大读者带来的是国图公开课讲坛视频精选(畅游文化),欢迎读者扫描对应的二维码观看赏析。


01非遗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实践.jpg

01非遗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实践二维码.jpg

非遗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实践

主讲人:陈华文

主讲人简介:陈华文,男,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教授,浙江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立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非遗评审专家库专家。

讲座内容: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前提。在此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成为最重要的保护传承对象,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也被开发和运用。本期讲座中,陈华文老师将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依据和条件、建设现状、保护实践以及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的再思考四个方面,阐述“非遗视野下的中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实践”这一主题。


02围棋与中国文化.jpg

02围棋与中国文化二维码.jpg

围棋与中国文化

主讲人:陈祖源

主讲人简介:陈祖源,男,武汉宁波经济促进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武汉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原民盟武汉市委巡视员,民盟中央委员。著名围棋规则和围棋文化研究专家。发布研究文章数十篇,出有专著《围棋规则新论》、《围棋规则演变史》,其提出的围棋规则被国际围棋联盟通过为第一届世界智力运动会围棋规则。

讲座内容:围棋是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四大艺术之一,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兴盛于唐宋,鼎盛于明中期和清中期,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本期讲座中,陈祖源将为大家讲解围棋与中国文化。


03非遗里的老北京.jpg

03非遗里的老北京二维码.jpg

非遗中的老北京

主讲人:杨志刚、陈永昌、翟玉良、佟秀芬、李继宗、张彦

主讲人简介:杨志刚,男,京派内画鼻烟壶手工艺传承人;陈永昌,男,北京刻瓷技艺传承人;翟玉良,男,传统灯彩传承人;佟秀芬,女,彩塑京剧脸谱传承人;李继宗,男,戏曲盔头传承人;张彦,男,北京砖雕技艺传承人。

讲座内容:本场讲座介绍并展示六项北京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京派内画鼻烟壶、北京刻瓷、传统灯彩、彩塑京剧脸谱、戏曲盔头、北京砖雕技艺。


04非遗的活态保护、活态传承与活态发展.jpg

04非遗的活态保护、活态传承与活态发展二维码.jpg

非遗的活态保护、活态传承与活态发展

主讲人:孙建君

主讲人简介:孙建君,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讲座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系统工程,“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本期讲座中,孙建君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活态传承与活态发展。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历程;二是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为什么要在全世界范围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学理、法理基础与伦理原则。最后孙老师为大家简单介绍中国的11项自然遗产。


05非遗保护——苏州读本.jpg

05非遗保护——苏州读本二维码.jpg

非遗保护——苏州读本

主讲人:龚平

主讲人简介:龚平,男,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原主任、研究员,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苏州市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顾问,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持完成文化部“2013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苏州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项目;《苏州文化遗产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卷》执行主编;有《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非遗科学保护——以苏州市非遗保护工作探索为例》、《昆曲与明清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生态链》等课题获得省、市社会科学与文化研究多项奖项。担任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总策划、总设计,该馆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介的“走进非遗展示馆”系列6个典型案例馆之首。

讲座内容:苏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吴歌、古琴艺术、玄妙观道教音乐、江南丝竹、滚灯等等,而非遗项目之间生态链特色明显,具有同类集聚分布的特点,是苏州非遗的一大特色。本期讲座中,龚平老师将为大家分享他在苏州多年来非遗保护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0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pg

0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二维码.jp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主讲人:刘守华

主讲人简介:刘守华,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民间文学组长。迄今在海内外发表有关民间文化的文章400多篇,出版学术论著10余种,其中《民间童话概说》、《中国民间故事史》等5部著作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曾先后获湖北省文联首届文艺明星奖、湖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成就奖,2007年以他为首的华中师大民间文学教研室获中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奖。

讲座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就要很好地从把握和保护这样的文化生态入手。现在的问题就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毁坏。在此情况下,怎样保护、恢复和重建相关的文化生态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了。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乡村民间文化生态的变化呈现出十分复杂多样的态势,因而从改善文化生态出发以求切实保护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也须有针对性地灵活对待,不宜用一刀切的办法简单从事。本期讲座中,刘守华老师将为大家讲解。


07巧梭慧针——长江流域丝织与刺绣.jpg

07巧梭慧针——长江流域丝织与刺绣二维码.jpg

巧梭慧针——长江流域丝织与刺绣

主讲人:张硕

主讲人简介:张硕,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著有《惟楚有材》、《楚天红色之旅》、《荆楚百位名人》等多部著作,参编论著有“十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武汉通史》、《巴楚文化源流》、《文化湖北》、《吴地文化通史》等。另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

讲座内容:长江中上游的宜昌峡江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纺织业的中心地区之一,如在长江西陵峡畔的秭归县朝天嘴新石器时代遗址、宜昌县中堡岛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杨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别出土了数量不等的陶质纺轮多件,时代从距今六七千年前到距今四五千年不等,这些出土文物足以证明,该地区的纺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期讲座中,张硕老师将为您讲解。


08中国工匠探索创造的中国色彩文化.jpg

08中国工匠探索创造的中国色彩文化二维码.png

中国工匠探索创造的中国色彩文化

主讲人:缪维

主讲人简介:缪维,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主讲教师,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东方文化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合作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资深专家。

讲座内容:本讲座围绕着中国工匠铸就色彩辉煌这一观点,通过历史脉络的梳理,系统介绍我国陶器、陶瓷、丝绸、漆器、青铜器等古代传统工艺的发明发展中工匠为色彩艺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09辉煌的紫禁城.jpg

09辉煌的紫禁城二维码.jpg

辉煌的紫禁城

主讲人:晋宏逵

主讲人简介:晋宏逵,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

讲座内容: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我国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它以恢弘的园林景观和庞大的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从古至今,紫禁城一直就是北京城的城市中心。本期讲座中,晋宏逵老师将为大家讲解紫禁城的建筑特色、功能分区和重要建筑等内容。


10中国的姓氏文化纵横谈.jpg

10中国的姓氏文化纵横谈二维码.jpg

中国的姓氏文化纵横谈

主讲人:余和祥

主讲人简介:余和祥,男,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历史学研究生导师,曾在高校担任过33门专业或公共课程的主讲。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献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皇室礼仪》《魏征的人生哲学》《<旧五代史>考实》《古文今译纵横谈》《中华传统性风俗及其文化本质》等专著,主编有《中华膳海》《中国特殊文化史丛书》《中华民俗风情丛书》《中国封建社会病态研究》《<纲鉴易知录>全译》等书籍,发表各种学术论文近30篇。另发表大量的诗、词、赋、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总计达900多万字。

讲座内容: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一种姓氏制度。由于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姓氏制度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地带有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因此,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中国的姓氏制度尤其如此。本期讲座中,余和祥老师将为大家讲解。


11中国的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pg

11中国的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二维码.jpg

中国的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讲人:张立文

主讲人简介:张立文,男,一级教授、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中国哲学范围发展史(天道篇)》、《周易帛书今注今译》、《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等。

讲座内容:本期讲座中,张立文老师从中国古人的天下情怀、世界视野、中外思想家认识自我的历程以及儒道两家对命运的认识几个方面,上升到人类终极关切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天下为一家的情怀,提出要构建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宗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2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jpg

12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二维码.jpg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主讲人:楼宇烈

主讲人简介:楼宇烈,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院博士生导师,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期研究魏晋玄学、老庄哲学、佛学与国学等。主要论著有:《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儒家修养论今说》《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中国的品格》等。他是中国文化最真诚的倡导者、实践者,亦是研究当代国学的中流砥柱。

讲座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之一是:观念上的“和而不同”和实践中的整体会通。具体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释、道三家,还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虽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领域、表述方法和理论特征,然却又都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析。这也就是说,人们既需要分析地研究三家、三科、三学各自的特点,更需要会通地把握三家、三科、三学的共同精神。本期讲座中,楼宇烈老师将为大家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13华夏文化与文明礼仪.jpg

13华夏文化与文明礼仪二维码.jpg

华夏文化与文明礼仪

主讲人:李荣建

主讲人简介:李荣建,男,我国知名礼仪学专家,武汉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前驻伊拉克大使馆外交官。李荣建先生多次应邀为湖北省和武汉市的一些大专院校和机关、企业作礼仪讲座。

讲座内容: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美名远扬的礼仪之邦。我国人民讲礼仪、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从古到今,历来如此。中华民族有爱祖国、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有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本期讲座中,李荣建老师将为大家讲解华夏文化与文明礼仪。


14中华楹联与传统文化.jpg

14中华楹联与传统文化 二维码.jpg

中华楹联与传统文化

主讲人:林山

主讲人简介:林山,男,福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福建省楹联学会、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作家协会会员,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著有《书的放生》,编著《联话福州》、《山水福州》,主编《福州十大名片》、《闽都文化概论》等书籍。

讲座内容:楹联是汉语言特有的文学体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早在秦汉以前,民间就有在过年期间悬挂桃符的习俗,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中,楹联不再仅限于春节,它以高度的文学与美学意义、灵活的实用性与民俗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楹联文化,留存在华夏大地。本期讲座中,林山老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楹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