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纸【时光印记】
时间把每一年装订成册
总有一些特殊的日子散落于报架的不同角落
寻觅而至,信手翻开
泛黄的记忆伴着墨香扑面而来
一字、一句、一标点
铭记岁月的痕迹
珍藏韶华的光影
1990年3月3日人类第一次胜利徒步横穿南极
1990年3月3日,“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6名成员历时7个多月,跋涉5984公里,终于到达了前苏联和平站。这是本世纪以来,人类在到达地球的两极、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飞上月球之后取得的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
二次大战后,对南极的探险转向科学考察。在南极大陆四周,陆续有10多个国家设立了140多个考察站。但是,南极大陆的腹地仍旧是个谜。于是,美国和法国联合发起、组织了一支考察队,准备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伟大创举。这支考察队由中、美、苏、英、法5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日本各派一名人员组成。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大河代表中国加入了“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这次考察,旨在向全世界显示多年来各国在南极考察活动中所遵循的“合作、和平与友谊”的精神将持续下去,唤起国际社会对地球上最后一块原始大陆的珍爱和关注。
1989年7月28日,秦大河和其他队员们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由西向东,开始了他们的艰险征途。那纵横交错的冰隙、积雪覆盖的暗沟,都深达数米甚至数十米,考察队员只能用雪杖击冰探路,谨慎行进。一旦遇上南极的暴风雪,能见度只有10多米,队员们一天只能前进两三公里。
在考察队里,只有秦大河和前苏联队员带有科学考察任务,因此他们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这次南极之行,秦大河共采了800多瓶雪样,搜集了大量有关南极洲冰川、气候、环境的资料,圆满完成了从南极半岛经南极点至和平站的雪层大剖面的观测任务。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会议选出韦国清(壮族)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贺希明、李任仁、覃应机(壮族)、莫乃群、卢绍武(壮族)为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贺龙代表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到会祝贺。
成立自治区时,当时广西的民族名称仍为“僮族”,自治区称作“广西僮族自治区”。时隔七年,周总理在1965年的一次座谈会上说:“僮族”的“僮”字有两音,一个是“zhuang”,一个是“tong”,容易读混;特别是它还含有“仆人”的意思,如“书童”,显得对少数民族不尊重。这也反映了旧社会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现在,解放了,少数民族和汉族—样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对少数民族要一视同仁,改变错误的看法。因此,我建议将“僮族”的“僮”字改为“壮”字,它的意思就大变了,不仅是健壮、茁壮的意思,还有充满活力的意思。我们就是希望壮族兄弟身体健壮,壮族自治区发展蓬勃向上,好像充满活力的青年人一样……。
据周恩来提议,1965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将“僮族”改为“壮族”,“广西僮族自治区”遂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一场学习雷锋的热潮迅速在全国掀起。全国各地、各单位纷纷举办专题报告会、展览会、故事会,介绍雷锋的事迹,使雷锋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学雷锋,做好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雷锋精神成为一股巨大力量,激励了无数的人。至今,雷锋精神仍光芒闪耀。每年的3月5日也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雷锋是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班长。1939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今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成为孤儿。1957年加入共青团。1960年参军,同年11月入党,不久任班长。他苦练军事本领,积极学习毛泽东著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62年8月15日,雷锋不幸因公牺牲。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准授予雷锋生前所在的四班为“雷锋班”。1月23日,共青团中央发布决定,追认雷锋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题词后,又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的题词,推动了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全国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贵品质。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展览会纷纷举行。雷锋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以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感染了全国人民。雷锋精神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关系的象征。
1988年3月10日我国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一阵清脆的婴儿啼哭声把医护人员震得心花怒放。她们看着辛苦了近一年的张丽珠教授把这个得之不易的婴儿抱在怀里,不禁发出一阵阵惊叹。这个美丽女婴不仅是她父母的结晶,也是医生们精心工作的结果。医生们对婴儿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她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不仅表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还表明了中国现代医学技术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
1993年3月13日南京汤山古人类头骨被发现
1993年3月13日,汤山镇当地民工刘连生等人在清理葫芦洞的堆积物时,发现一具保存相当完好的头盖骨化石。这是与北京直立人相像的猿人头骨,后来被称为1号头骨,经中科院鉴定,她是一位21—35岁的女性。随后,专家又确定了更早前发现的一块2号头骨。最终南京市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进行了发掘。当时的研究与鉴定结果表明,南京猿人1号头骨距今35万年左右,而2号头骨则生活在10多万年前,是位男性。先后发现2件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和1枚直立人牙齿化石,发掘及拣选出哺乳动物化石2000余件。动物化石堆积异常密集,动物群的时代属中更新世,性质与北方的北京人-肿骨鹿动物群相近。人化石的特征与北京猿人也比较接近。
通过最新的TIMS鉴定,汤山猿人一号头骨的“年龄”,从最初认为的30-35万年,确认为50-60万年前。根据化石特征,揭开了1号头骨的高鼻之谜。认为汤山猿人有基因交流,可能是中国猿人与西方猿人的“混血儿”。
1993年3月15日西藏登山队实施攀登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计划
1992年经过区人民政府和党委批准,在国家体育总局登山协会协助下,1993年3月15日,西藏登山队开始实施攀登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计划。
地球上共有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独立山峰,分布在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从1970年意大利人梅斯纳尔开始挑战14座高峰以来,全世界仅有13人得偿夙愿,其中亚洲人仅3位(韩国人)。直到2007年7月12日登顶迦舒布鲁姆1峰成功,中国西藏登山队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和洛则将“14座俱乐部”名单上又增加了三位中国人的名字。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支集体完成这项任务的团队。 单人完成这一壮举的世界登山家不在少数,而以团队完成它却极为艰难。2007年7月12日9点20分,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第十一高峰迦舒布鲁姆I峰山顶。这标志着从1993年到2007年14年间,中国西藏登山队登顶14座海拔8千米以上高峰任务的圆满完成。1975年5月27日,我国运动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饮、潘多从北坡登上珠峰,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77号 | 联系电话:0772-2822404 桂公安网备案45020502000036号 桂ICP备05010859号-2 今日访问量:7244 总访问量:16876424 |
![]() 微信公众号 |
![]() 新浪微博 |
![]() 手机门户 |
![]() 抖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