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凝结了人类文明信息的物质遗存,报刊部依托丰富的文物考古收藏类馆藏资源,以弘扬传统文化,挖掘馆藏资源为主旨,特开辟一个介绍文物国宝的新栏目。
今年恰逢壬寅虎年,在中国古代,虎是勇猛刚毅、驱恶镇邪的瑞兽,被赋予趋吉避凶、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故本期内容以虎为题,介绍虎元素国宝级文物,以飨读者。
圆明园青铜虎鎣
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虎鎣是三只脚的青铜器,西周晚期文物。它肚圆脖短,肩膀有棱角。一侧有出水的嘴,另一侧是把手,上面有龙头,盖子上卧着一只老虎,看起来炯炯有神。
《中国收藏》2019年第一期
“鎣”是“盉”的一种异称,“盉”是用于祭祀的礼器,虎鎣在西周晚期是用于祭祀、宴飨等典仪中“沃盥礼”(洗手礼)的实用水器。由于器盖、流部有虎形纹饰,“虎鎣”因此得名。
《荣宝斋》2019年第二期
虎鎣原为清宫旧藏,曾流失海外,2018年回归,这件鎣有虎有龙,十分珍贵。
《文物天地》2019年第一期
战国杜虎符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镇馆之宝
秦国兵符,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是朝廷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分左右两半,现仅存左半符, 该虎符作走形, 长9.5高4.4厘米, 正面突起如浮雕, 背面有槽,尾端卷曲。
《收藏家》2022年第一期
符面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大意是:君王拿右符,杜地长官拿左符,凡调动50以上兵士,须左右符相合,方能行动;但遇烽火报警紧急情况,不必合君王的右符。“符合”一词由此而来。杜虎符发现后,随机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古代符信制度的研究热潮。
《考古》1983年第十一期
《文物》1982年第十一期
战国青铜虎钮錞于
1989年出土于重庆市万州红旗水库,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錞于是古代的打击乐器,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成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这件錞于高68厘米,上径36厘米,底径28厘米,重30公斤,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有“錞于王”之誉。
其上部的钮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钮的周围,分布着五组“图语”: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鱼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这些图语对研究巴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资料。
《收藏》2006年第十期
伏鸟双尾青铜虎
江西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商代文物,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该文物为存世最大的青铜虎。虎首平视,两耳竖张,口张露齿,獠牙尖长,双目圆凸,眉粗横行,背伏小鸟,双尾曲卷,呈伏蹲欲纵的姿势。虎体周身遍布鳞片纹,卷云纹和云雷纹,造型奇特,形象生动,威武勇猛,霸气侧漏,将虎的神性和人对虎的崇尚之情表现到极致。为何虎后长着两只尾巴,违背自然常理,目前尚无定论。该虎应是传说中“虎方”国的图腾之物。
期刊推荐
《文物天地》
馆藏地点:期刊借阅室
索书号:K87/021
《文物天地》,创办于1972年,月刊,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文物考古普及性刊物。
主要介绍中国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普及文物知识,宣传文物政策,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杂志内容丰富,融普及性、学术性、技术性为一体,开设有馆藏珍萃、展览赏析、收藏大观、市场聚焦、 综合资讯五个板块。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收藏》
馆藏地点:期刊借阅室
索书号:G894/562
《中国收藏》,创办于2000年,月刊。杂志采用全彩精印,设计精美,品位高雅。现有藏界新事、特别策划、藏品新说、藏市新态等板块,包括了视野纵横、灿烂精华、品藏说事、拍品长廊、艺坛风尚、画廊动态等一批经典栏目,全方位、多角度向读者提供艺术收藏和行业内相关的投资策略、热点新闻、市场动向、艺术鉴赏等。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收藏拍卖类权威期刊。
供稿 : 报刊部
审核:黄让辉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77号 | 联系电话:0772-2822404 桂公安网备案45020502000036号 桂ICP备05010859号-2 今日访问量:7163 总访问量:16747122 |
![]() 微信公众号 |
![]() 新浪微博 |
![]() 手机门户 |
![]() 抖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