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布衣壶宗顾景舟传》--2017年图书馆读书征文(二等奖)

  • 发布时间:2018-01-30 10:33:55
  • |
  • 作者:邓静
  • |
  • 阅读次数:9754次

一壶乾坤日月长,冰心映彻风骨朗

——读《布衣壶宗顾景舟传》


静静停泊在市工业博物馆的绿皮火车书吧,车窗闪烁的灯光刺破了初冬的黑夜,四周阒寂,空气中有淡淡的羊蹄甲花香,我登入书吧,迎面的小书柜上静立着一本厚厚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随手翻开,跳出几行文字——“紫砂壶并不是被用来供养的。它只是滔滔人世的一件饮茶之器,如果肯给它一张干净的茶桌,它就会显得仪态静雅,饱浸茶汤之后,它会泛出恬淡幽光、溢出清雅茗香。”我心念一动,这描述多么契合这列绿皮火车呀,它本是滔滔人世的运载工具,如果肯给它一张干净的书桌,就会显得仪态静雅,饱浸书香之后,它就会泛出恬淡幽光、溢出清雅之气。再转念,人也是如此呀,坐在明净的书桌旁,就会显得仪态静雅,饱浸书香之后,就会呈现清雅的气质。

一把紫砂壶到底藏着多少学问,值得一个人倾注一生的光阴和心血孜孜不倦地埋头苦研,而这个人又有多少故事,需要用350万字来款款书写他与壶相伴的历程。我坐在24小时不打烊的书吧,一页一页翻动的书仿佛缓缓行驶的火车,一幕一幕的风景映入眼中,而书吧仿佛是停驻的小站,陪伴我度过一段静穆的时光。夜已深,窗外一轮明月高悬,心头意犹未尽。

第二天一大早,记挂着未读完的书籍,我又来到火车书吧,映照着一窗阳光,捧卷悦读。这书吧的小天地自有日月长。

紫砂壶的乾坤也沉淀日月光芒包容万象。“紫砂矿石堪比金,遇水,则渐化而润;木,砂器制作之工具;土则壶之根本;火,冶陶之魂也;其暗合五行六爻,一壶可释乾坤。”这是从物性来说,决定壶之品质的还在于“人性”,制壶时,艺人的心性、气质、精神状态、艺术感觉会毫无保留地融入壶中。

壶艺泰斗、紫砂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顾景舟(1915-1996),江苏宜兴上袁村人,得天慧,痴迷壶,倾注一生的精气神于壶,文士风骨为其神,天光地气为其韵,其研制的紫砂壶屡创天价,而他两袖清风,千山独行。

藉一壶而练心,这是我读完此书得到的最深切的感悟,认真生活的人其实是在修行,每个人都会有凭借自己有缘的事物来入手修练自己的品性和人生。

遍布柳州大街小巷的石雕作品中,有不少出自民间雕刻大师谭凤能之手,他醉心于雕刻20多年,用一双肉手与顽石碰撞,千锤百炼完成柳侯祠东碑廊名人题词碑刻,柳州博物馆、园博园、广西科技大学大门以及滨江沿路的石刻等众多作品。站在市博物馆收藏的荔子碑前,我不由感慨,这一幅约150字的石碑文竟耗费了他半年的光阴,一笔一划一锤一凿,需要手起锤落的雄力,坚如磐石的毅力,铁棒磨成针的耐力,让每一字纤毫毕现地浮现在石面上,他倾注自己的精气神把一块顽石变成了艺术珍品。他藉用坚石完成对自己品性的锤炼。

我藉着文字来修行,写作和阅读让生活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凌乱变成条理,寻常呈现诗意,让思想一步步走向敞亮的高处。每当我一个一个排列文字的方阵时,浮现的类似情景有:老妈一针一线的缝纫衣服,水泥匠一砖一泥地铺墙,老中医一针一艾的治疗,还有小蜜蜂一花一枝的采蜜,石匠一点一滴地雕琢石料……过程都是如此琐碎、精细、坚定而执着。无数个晨钟暮鼓,细碎敲打键盘码字的声音就是我的脚步声,细碎而清晰地留下了光阴的痕迹,并一直往前指引我未来的宽广和光明。

任何学问钻研到极致都可接近于道,道接近真,真是善的,善的才是美的。

文字的优美后面,藏着善,善是真,真是道,道会于心。

 

(邓静 ,柳州市中山中路9号风情港4单元19-4号 邮编545001  电话18007723996)